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努力推进我院“稳就业”“保就业”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晋教学【2020】6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2020届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的函》(晋教学函【2020】25号)、《关于改革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9〕106号)等文件精神,按照我校党委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的具体安排,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方案,现制定化学与化工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措施。
一、就业帮扶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就业工作全院“一盘棋”思想,同时还建立就业工作督查机制,切实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①成立学院就业工作领导组。组长:刘文 赵建国;常务副组长:解海;副组长:霍金仙 白云峰;成员:学院党委委员 学院科级以上干部 全体专职辅导员及毕业班班主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学办,办公室主任由团学办主任担任,副主任由学院就业工作联系人担任。职责: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包联机制,落实就业各项具体措施,精准施策,帮助毕业生积极就业,在大幅提升就业率的同时,倒逼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②学院成立就业工作督导组。组长:王海青;成员:赵海东及部分教师代表。职责:负责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攻坚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严肃就业工作纪律,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作为不担当和违纪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督查,确保就业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力争完成学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2、落实包联到人的工作机制,强化提高帮扶意识,千方百计指导毕业生就业。在争取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支持的基础上,学院建立“院级领导包联专业、院领导及专职辅导员包联班级,骨干教师定额包学生,全员参与就业”的就业包联帮扶工作机制。各类帮扶人员要主动积极对接帮扶对象,明确帮扶任务、目标、要求,把握时间节点,点对点精准帮扶,落实各项具体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学院精准跟进全部未就业毕业生,适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建立2020届毕业生中孤儿及特别贫困学生、少数民族、湖北籍、建档立卡名单学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以及帮扶老师帮扶情况的工作台账,精准服务、有效帮扶。学院、帮扶人要积极为已离校的毕业生提供不间断的“一对一”就业服务,做到毕业生就业服务离校不断线。
3、整合学院资源,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学院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研判与全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状况摸底,尤其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求职进程等情况,了解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将相关情况在学院班子和专任教师中进行通报。学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工作举措的创新,大力开展“院领导+、党支部+、专业教师+、导师+、辅导员+、已就业毕业生+、(校友)企业+、网络求职+”等多种促就业方式,汇聚促就业力量,实施就业工作全员化工程,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发挥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多方分类收集适合我院学科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就业岗位信息,建立动态的就业单位、毕业生双方供需数据库,通过短信、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不间断、有针对性地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有效就业信息,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充分利用并发挥校友资源,定期组织开展就业创业经验分享交流;采取优先推荐、个别推荐等措施,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推荐优质就业岗位。
4、开展个性化指导,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学院帮扶责任人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状况,分析其原因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校准个人定位,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提供适合帮扶对象专业、爱好、特长、地域、行业需求的有效就业信息;要积极适应线上线下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切实做好线上线下就业指导和服务。
5、加强心理辅导。全体就业帮扶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包联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做好就业心理疏导,帮助毕业生调整心理状态,顺利实现就业。要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针对考研失利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鼓励毕业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科学分析个人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专业所长,树立奋斗信心,或继续复习,或边工作边复习考研。
6、做好政策宣传帮扶。帮扶工作人员要积极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其提供政策引导。要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家乡就业,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指导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等中央和地方基层项目。
7、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经济援助。帮扶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毕业生申请各级政府、部门的求职补贴,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单位、团体对贫困毕业生的资助,减轻其经济压力,促成其顺利就业。对离校后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主动关心,保持联系,使他们离校后能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优惠政策。
8、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跟踪服务。学院帮扶责任人和辅导员要建立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实名制精准服务制度,逐个联系实名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搭建灵活多样的精准对接就业服务平台,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9、细化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压实目标和责任。毕业生就业帮扶是暖心工程、关爱工程,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学院要持续加大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的力度,要持续到毕业年度,做到帮扶不断线、指导不松劲、离校不离心、服务不失联。学院制定了就业工作统计时间,完善就业统计体系,推动工作的发展。将帮扶落实工作的任务到人、措施到人和责任到人,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达到70%的初次就业率。
二、就业帮扶效果
1、学生就业观念正在转变,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在帮扶责任人的引导下,2020届毕业生开始找准择业的起点,学生们的就业观念正趋向成熟。
2、薪资预期有所改变,毕业生逐渐形成合理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与帮扶责任人沟通,学生们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形成平衡,降低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3、心理比较平稳,具有良性的心理表现。消极被动的等待思想正在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毕业生还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形成主动应变的良性机制,提升自己的可就业性。
4、学院就业率维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比率。其中,帮扶责任人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向2020届毕业生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推动学院的就业工作。
三、就业工作情况思考
根据我院落实的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方案,帮扶责任人对2020届毕业生中孤儿及特别贫困学生、少数民族、湖北籍、建档立卡名单学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了初步的帮扶,了解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针对未就业学生进行帮扶,以期他们顺利求职。
1、要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自身提高竞争力,帮扶责任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如人际交流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并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化劣势为优势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就业期望是否合理对毕业生求职能否成功有着重要的理念作用。帮扶责任人以及班主任老师通过与就业困难毕业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在结合毕业生所处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形势等,使就业困难毕业生做好自我认知,以调整就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提高求职成功几率,而不是盲目与周围其他同学攀比。
3、求职途径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效率。帮扶责任人了解相关就业政策,积极主动地向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就业单位,拓宽他们的求职途径,而不是局限于事业单位等某类岗位。
4、求职心理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帮扶责任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适时调整心理动态,促使他们承认现状,学会扬长避短,不断提升各种求职技能;同时,还学会坦然面对就业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就业机会。
总之,就业困难毕业生和未就业学生应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关注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化学与化工学院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一日